查看原文
其他

王少锋:莫尔顿奖首位中国获得者的研磨人生 | 学在中南No.4

中南云麓谷 中南云麓谷 2021-10-09

人物简介      王少锋



王少锋,中南大学资安院2014级博士,并于2016-2017年前往澳大利亚国家岩土中心(CGSE)进行博士联合培养,主要研究方向为采矿岩石力学和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其中SCI期刊论文12篇,SCI检索会议论文1篇,EI期刊论文4篇。以第一、二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主持完成一项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创新项目,参与多项纵、横项课题研究。曾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二、三等奖各一项、2014-2015年度和2015-2016年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2016年度中南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以及2016-2017年度中南大学“米塔尔”优秀学生奖。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 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Journal of Testing and Evaluation和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等五个SCI期刊审稿人。 


2017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将2016年度高级Moulton奖章(Senior Moulton Medal)授予了王少锋博士,奖励他在地下资源开采伴生灾害发生机制及防治领域做出的突出研究成果。这是该奖项自1922年设立以来首次颁发给中国研究者,极具纪念意义。


在采矿楼4楼研究室中,麓麓第一次见到了高级Moulton奖章获奖者,一个年轻的中国小伙子——王少锋。只见他个子高高,脊背挺直,着一身普通的黑色运动服,脸上挂着害羞又温暖的笑容,含蓄而又安静的站在那里,浑身散发着读书人特有的书卷气息。


而回顾起自己四年来的博士生涯,这原是一场外人看不到的与现实际运奋力角逐的研磨历程罢了。没有风浪,便没有勇敢的弄潮儿;没有荆棘,便没有不屈的开拓者。莫尔顿奖绝非偶然,那是王少锋四年如一日的辛苦研磨,用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态度最终换来的成功花朵。


1

万事开头难,积极主动是关键


2014年,是王少锋与中南邂逅的第一年。彼时他刚刚结束中国矿业大学的研究生生活,选择来到中南继续读博深造。然而同大多数刚刚进入博士生活的学生一样,初次踏入中南的他,步伐迷茫而黯然。换了一个新环境后,他遭遇了几乎所有博士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如何确定研究方向、发表第一篇学术论文。


万事开头难,在王少锋的眼里,学术研究像一望无际的浩瀚大海,满眼都是阅览不尽望不到头的知识,但是自己的行程第一步却也如大海一般,浮浮沉沉,找不到落脚点。


面对繁杂的学术资料和错综的学研之路,面对迫在眉睫的课题选向,他没有任何思绪,他在思维的怪圈里不断跳跃,从一个想法到另一个想法,他没有任何逻辑关系支持,有的只是“天马行空”的想法而已。那段时间,他冥思苦想,整个人都封闭起来,将思维抛给书本,在阅读中寻求答案。


可是闭门造车怎么能造出车呢?努力了许久的王少锋,一无所获。



“我的导师李夕兵教授有个指导学生的好方法,在我们团队形成了很好的传统,就是每周开一次例会。例会上要求每个研究生都要表达出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想法,导师再予以斧正。”他回忆道:“第一次我将自己所有的想法都表达出来,天马行空,主次不明。然后李老师会不断提问,我尽力回答,这样几轮下来我的思路就明朗了。就好像一开始是0-10的范围阈值,老师点拨之后慢慢缩小到4-6,直至最后确立真正的方向是5。这个过程,可以说李老师是我的启蒙者、带路人。”


正如王少锋在他博士论文致谢中感悟李老师指导方法时写道的那样:“初识采矿,教以发问于实践;继而有识,传以扎实于理论;再而出新,鼓以求正于实用。周而复始,循序渐进,以致专业之识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而日有所长”


就这样,王少锋克服了博士生涯第一道难关,将双脚踏踏实实踩在了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然而研究的路上荆棘丛生,很快,他遇到了自己第二个难题:如何发表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我一开始总是很害羞,朋友们都说我‘自命清高’,其实我就是很害羞,不爱讲话而已。”王少锋自我评价道。初时青涩的男孩羞于启唇,更不用提遇到困难找同门师兄师姐帮助了。初来乍到的他毫无经验,只能干着急,却毫无办法。“我的研究生导师王德明教授曾经给我推荐过一本书,里面讲了成功人士必备的七个习惯。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两条是‘积极主动’和‘持之以恒’。


王老师说,一般拥有这两个习惯便会初步地取得很大程度的成功了。他鼓励我主动开口,积极请教。‘积极主动’才是一切前提。”就这样,他深受王德明教授启发,迈出了求助的步伐,积极与师兄师姐联络,筹备成果,准备尝试发表一篇SCI论文。


2

来路艰且阻,持之以恒是支柱


然而对于采矿学科一篇学术论文从想法产生,到发表,其中重重困难旁人难以想象。而在国际SCI重要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一篇论文,更是难上加难。工科成绩顶呱呱的王少锋,面对第一次英文论著撰写却是一筹莫展,束手无策。


很多想法与成果在他的脑海中是一幅完整的画卷,到了用英文遣词造句,却不知如何表达。尽管他卯足了劲头,下足了功夫,论文的发表之路仍是布满荆棘。


“首先一篇论文要反复不断地修改,成稿之后发给杂志社。业内权威审稿专家会对你的文章提出一些专业问题,你要写信回复他。来来往往,可以说这是一个角逐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很久,短一点四五个月,长一点要一年,要坚持,中途是不能放弃的。有时候文章并不能说服审稿专家,或者文章的研究方向与期刊主旨有偏差,都会被退稿。”王少锋感慨道,他最沮丧的一次,论文被拒十次;最耗费精力的一次,曾就论文中的学术问题反复与审稿专家讨论了一年多之久。


然而生活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毫不放弃,持之以恒的人。2016年7月,王少锋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与导师李夕兵教授、王明德教授在期刊《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CI,JCR一区)上合作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名为《Mining-induced void distribu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he hydro-thermal investigation and control of an underground coal fire: A case study》(Volume 102, July 2016, 734‒756),该论文主要研究了地下资源开采中伴生灾害的发生机制与解决方案,一经发出,反响热烈。


次年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Institu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s)将2016年度高级Moulton奖章(Senior Moulton Medal)授予了王少锋博士,这是该奖项自1922年设立以来,首次颁给中国研究者。





至此,王少锋的坚持,

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果实。


3

执子之手,相濡以沫子共首


如今,已是王少锋的博士生涯第四年,亦是他迈入婚姻的第二个年头。他害羞地谈起自己妻子,眼里心里话语里,传达的全部都是感激与爱慕之情。


原来早在本科期间,他就与现在的妻子相识相爱。为了一起实现人生目标,两人选择了共同考研。虽然均被心仪的大学录取,但一个在中国矿业大学,一个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两人,不得不忍受异地恋的相思之苦。研究生毕业后,王少锋选择继续进行学术深造,他的妻子则选择了工作,给予了他精神与经济上的最大支持。


一年前,王少锋与妻子喜结连理。她一点都没有嫌弃这个仍在读书的“穷小子”,选择了“裸婚”,成为了他人生拼搏的路上最坚实的后盾。遇到困难,他总乐于寻求妻子的帮助,她独立又聪明,见解独到又理性,讲话总是一语中的,拨云见日。所有的困难与辛苦,妻子总能给出最温柔的话语和最合理的方案。


正如王少锋所说:“人生路上,并不孤单。”


采访的最后,王少锋分享了一句苏轼的至理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他说,自己并不聪明,是老师眼里务实本分的学生,也是同学眼里踏踏实实求学为用的研究生,但恰恰是踏实,才是他一路坚持到底的真正原因。


每个人的成功都绝非运气与偶然,积极主动、恭谦请教、持之以恒、坚韧不拔,就算无缘“超世之才”,亦会是一个“成大事之人”。


小麓知道


英国化学工程师协会高级Moulton奖章是为了纪念英国莫尔顿勋爵设立的,纪念其在化学爆炸领域做出的突出成果以及在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证化学爆炸物充足供应,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卓越贡献。高级Moulton奖章于1922年设立,每年从全世界范围内选取一篇已见诸报道的化学工程相关领域最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并给相关作者授予该奖章。该奖项2015年由英国剑桥大学的Feriha M Mukuve和Richard A Fenner博士获得,2014年由联合技术研究中心(United Technologies Research Center)的Yehia Khalil,Susanne Opalka和Bruce Laube教授获得。


记者团 | 赵喆

编辑 | 徐静一

责编 | 向美玲 张婷

投稿邮箱:xgbyunlugu@126.com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